1960年夏天,社会学家埃德加·莫兰和让·鲁什拍摄了一部名为《夏日纪事》的调查纪录片。他们走上巴黎街头向路人询问:“你幸福吗?”
有人转身离去;有人驻足冥想;有人潸然泪下;有人脱口而出“是的,我很幸福" 。
2010年夏天,湛庐出版了“积极心理学之父”马丁·塞利格曼所著的《真实的幸福》一书。“反叛”于一般的心理学范畴——只关注心理和精神疾病,塞利格曼希望帮助人们追求真实的幸福与美好的人生。
2012年夏天,联合国大会宣布,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“国际幸福日”。
拥有幸福的人是幸运的,追求幸福的人是勇敢的,思考幸福的人是虔诚的,分享幸福的人是可爱的。
第10个“国际幸福日”,祝福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你,祝你幸福。
01.
当我们谈论幸福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
你认为自己最主要的幸福来源是什么呢?“国际幸福日”的前几日,湛庐君在读者平台发起了一份有关“幸福”的小调查。当谈论到幸福来源时,大家最看重的首先是爱情与亲情,其次是健康与生活品质。
在往后的日子里,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?积累财富最终又是为换取哪些东西呢?2022年即将过去四分之一的时间,面对依旧不够稳定的“秩序”,我们多多少少都会被大环境所“摇晃”。当然,这期间也一定不乏机遇与惊喜。
在传统的认知中,婚姻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的幸福感(影响可能是积极的,也可能是消极的)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,在对“你觉得自己今年过得/会幸福吗?”的回答中,单身的朋友似乎最有信心,其次是已婚的朋友。
在他们当中,近一半的人觉得今年会非常幸福。而处于恋爱关系或情感纠缠中的朋友,似乎有些“胆怯”,50%的非单身未婚人士表示自己今年的幸福度也许只是一般。或许,尽快厘清自己的情感状态,给定一个结果,也是接近幸福的方法之一。
差异化的地域生活环境,造就了多元化的人生版本,也使得不同个体间对同一种“幸福定义”的产生反差认知。“在老家嘛,就是和亲戚朋友吃吃喝喝、然后搞钱和睡大觉。”在地域与“在当下,对你来说最幸福的事”进行交叉分析时,湛庐君“意料之内”的发现,做自己果然是北上广深的朋友最在意的事。
而表面看上去最“幸福”的画像,莫过于新一线或省会城市的朋友,物质、情感、自我价值……也许是没有极端的“内卷”但又近乎北上广深的资源,让他们似乎什么都能均衡(比如,成都?)。
幸福是什么?我们经常讲我们感到幸福,那它的原因是什么?机制是什么?效果是什么?塞利格曼曾通透过以下五个维度来定义幸福感。他提出了一个PERMA模型,PERMA正好是5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。
P是Positive Emotion,就是积极情绪。人在开心的时候,积极的时候,一定是愉悦的、开心的。就像感受阳光洒在身上、看见孩子的笑脸,听到美妙的音乐,这种身心愉悦的体验一定是幸福的感受,如果这种感受都没有,天天以泪洗面,还说自己很幸福,那肯定是虚假的。
E是Engagement,就是沉浸、投入。人在做一件事情特别幸福的时候,一定是非常沉浸的、如痴如醉的。这种沉浸感可以是与人的关系,也可以是与事件、与时间、与空间有关。
图源:电影《花束般的恋爱》
R是Relation,就是关系。幸福的人是愿意与人分享的,他是愿意让别人信服的。一个人很开心的时候,巴不得让别人都知道他很开心,他会打电话发信息分享自己的快乐。但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,他一定是躲起来、藏起来、宅起来。
M是Meaning,就是意义。你一定要发现意义,很多时候我们老以为爽就是意义,就是开心,就是幸福,其实这是不对的。为什么呢?比如一个大胖子看见桌上的美味佳肴,肯定也流口水,也很爽,但他当想到自己已经250斤了,这个时候爽的感觉就没有了,对不对,一点快乐都没有了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人对愉悦的体验,是来自于对意义的分析,意义是很重要的。
A是Accomplishment,就是成就。幸福是有结果的,是能够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抓得住的,是对人有好处的。很多人把成就理解为特别伟大的成就,比如说封侯拜相,其实任何时候你觉得自己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事情,这就是成就感。
成就感不必和伟大联系在一起,有时可能就是小确幸的快乐与收获。
02.
幸福不能用力强求,但能用心养成
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在《真实的幸福》中描述自己曾是快乐大家庭中的一朵“小阴云”,通过练习,最终成了积极心理学之父。
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幸福是可以习得的。比如书中的这5个实用有趣的积极小练习,就能帮你提升幸福感。
每天记录三件好事
塞利格曼和彼得森一起设计了一个积极干预的方法,叫“三件好事”,非常简单:每天晚上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,以及好事的原因。
所谓“三”件,是虚指,如果你想起了更多的好事,就可以多写一点,如果想不起来,少写一两件也无妨。重要的是坚持。每天写一件好事,要胜过前两天写十件好事,后三天压根不写。
根据两位教授对参与此方法的志愿者的追踪测试,六个月后,“三件好事”参与者的幸福指数平均要比对照组高5%,抑郁指数低20%。
做有趣的事,帮助他人
中国有句古话“施比受有福”,塞利格曼建议,经常做一些有趣的事,以及有利于他人的事。塞利格曼也曾经把这个建议作为一个题目给他的学生,其中一位就举办了一场感恩之夜,在那个夜晚,每个学生都要带一位在他生命中很重要,但他没有好好感谢过的人来,并且每个人都要上台说说为什么他要感谢这个人。
可以想见那肯定是个非常动情的夜晚,以至于晚会结束很多时间后,很多人还会说起这个晚会,评价那个夜晚令人十分难过。做个有心人,我们生活中这种有趣且利他的事情是非常多的,去做,就会提高你的幸福感。
图源:电影《半泽直树》
寻找最有价值的现实
训练你的大脑给职场中的每种情形都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,这将增加你大脑的灵活性,显著提高你在各种情形下发现并追求最有价值的现实的能力。
你可以在家里试着做这个实验:专注于一个物体,在30秒钟内看你可以围绕它想到多少特征,给它贴上多少标签,用多少词语来形容它。不要管语法和其他规则,一定要快。每想到一个积极的描述语,可以加3分;每想到一个消极的描述语,加1分。记住,要想得3分,那么你提出的特征或属性必须是积极且真实的。
每天增加20秒
启动一个积极习惯所花费的精力越少,习惯就越可能坚持下去,反之亦然。
增加做不利于健康、工作事情的启动时间,比如,比起想改掉每晚拿着遥控器,就打开电视看肥皂剧。那就把电池从遥控器里拿出来,放到另外一个房间,如果要看电视,就要走到另一个房间拿出电池放到遥控器里,增加的20秒时间会让你放弃不好的习惯。在自己和恶习之间设置时间障碍。
如果想养成好习惯,降低启动他的时间,比如睡前把清早要锻炼穿的运动鞋放在床边,穿着运动服睡觉,早上睁开迷糊的双眼翻身小窗,把脚放进鞋里,就可以跑了。让你启动好习惯的时间缩短到20秒内,遵循着阻力最小的路径。
减少噪音
下面是将噪声减少5%的实用小窍门。这些窍门都很简单,但不会迅速起效。我试着使用过这些窍门,它们确实有用。
- 开车时,最开始的5分钟不要打开收音机;
- 和车上的人交谈时,把收音机关上;
- 电视或网络上播放广告的时候,把它们静音;
- 把你书签工具栏中的新闻媒体删除;
- 限制看预测性新闻的数量;
- 不要看关于悲剧性事件的文章,如果你的行为不能或不会对此产生影响;
- 在工作时,听没有歌词的音乐。
通过阻拦环境噪声,能够大大提高你接收到信号的可能性。如果我们想真正戒除对噪声的上瘾,不仅需要学会如何消除外部环境中的噪声,也需要消除我们头脑中担忧、自我怀疑、恐惧和悲观主义的声音。